談談關于聽音室的裝修
2011-02-12 • 來源:阿強家庭影院導購網 編者: 熱度:<第二篇> 仙 樂 飄 飄 的 家
家居布置怎樣才算盡善盡美,從來就沒有過一致的結論。不過人們大致上一致認為:它應該是一個能讓主人舒適居住的地方,它也應該是一個讓主人安心生活的地方,在上述要求滿足的前提下,它還應該是一個體現主人不俗品位的地方。
這三條簡單的要求,看起來很簡單,但真正實行,卻不是容易的事情。大多數情況下,問題出在當事者缺錢,或者實在太有錢。
當然也有一些幸運兒是例外的。這些人擁有足夠的財富和恰如其分的鑒賞力,能夠把自己對家的構想和品位,完全灌注進家的設計、營建之中,創造出一個舒適的生活空間,從而得以在自己的世界里,盡情享受現代都市生活帶來的各種樂趣。
張先生的家
張先生的家在閘北區的大寧綠地附近、一幢相當不起眼的六層住宅的頂層。(位于整棟樓的最西面,為什么會選這樣的位置,下面會有交待)房間面積約在130平方米左右,南北向、三室一廳的常規房型現在看起來已經有些落伍。裝修之前張先生對此也是不抱太大的信心,但經過縝密的設計,以及近半年的精心施工與布置,所有的努力終于有了回報。在上海、在同輩朋友當中,這是一個沒有人能模仿的家,它讓張先生深感欣慰。
在此需要交待一下張先生的背景:張先生出生于上海,1989年赴日本學習,其間他在東京秋葉原一家知名的電器商店打工,以后從事的也是與音響產品有關的工作。去日本之前張先生就是一個熱心的無線電愛好者,今天他已升級為資深的高段位"發燒友"。11年里,他陸續分20多次從日本運回總值超過百萬元的音響設備,如今,它們已全部在張先生的家中就位,成為整個居室無法替代的絕對主題。
以不同的視聽功能劃分空間
為了滿足自己音樂生活的需求,張先生將原來三室一廳的房間改建成兩室兩廳的格局,并以不同的視聽功能來劃分空間。
打開房門,是一個長約9米的客廳,它被分為兩個區域,進門的這一頭擺放著沙發,左手是一個假壁爐,一套日常休閑時分作背景音樂的器材巧妙地安放在壁爐的周圍。沙發前面是一個玻璃茶幾,茶幾上放著一臺Victor液晶投影機,鏡頭正對著客廳的另一頭。那里是客廳的第二空間,靠墻放置著全套的AV器材,盡頭是一面看似平淡無奇的落地窗廉,但它其實暗藏玄機,一按遙控器,一面120吋的銀幕會緩緩降下,熄滅燈光,整個客廳就是一個迷你影院。
如果你以為客廳里這些豪華的設施代表著張先生音響人生的全部,那就大錯特錯了。走過客廳,推開右手一扇厚重的房門,就進入了整個房間的精華和中心地帶。這間約20平米聽音室的一端,放置著張先生從日本帶回的主要音響設備--三套重量級的巨型揚聲器,推動它們的功率放大器、CD唱機、解碼設備、LP唱機、升壓器、唱針放大器……它們被小心安放在特制的木架上,保持著良好的待命狀態。兩面的墻壁也是相同風格的木架,擺放著各種小件的輔助設備,以及張先生多年收集的CD和昂貴的黑膠密紋唱片。
正對揚聲器的另一頭原本是一個陽臺,現在被改造成一間小型的和室,低矮的方幾上是一套日式茶具。擰暗燈光,斟上一杯Whisky,放上一張山下洋輔的黑膠唱片,讓聲音從JBL經典的4435揚聲器傳出,結實而又柔和的低頻,回旋的音符……這個時候,很容易體會村上春樹小說描寫的那種爵士茶室的氣氛。
從聽音室出來,我們又回到客廳。對自己付出的心血受到同好的贊揚,張先生顯然非常滿意,我們的話題繼續圍繞著整套房間的裝修風格展開。
流露生活品位的細節處理
也許是因為在日本生活的時間太長,張先生身上的脾氣已經有幾分像日本人,給人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對細節處理的那種認真態度。
以我個人的經驗,像音響這類電子裝置,通常很難和一般的家居整體風格相協調,但在張先生的這套房間里,卻看不見它們的"破壞痕跡"。原因是他在細節處理上已經動足腦筋,將音響設備的"硬性感覺"降低到了最低程度。他坦言:裝修時費用不是問題,倒是翻來覆去考慮怎樣把房子設計得滿足自己發燒的需求,又要像"腦子正常的人住的地方"。客廳的近門處是日常的起居空間,這里的器材選的都是迷你尺寸,面板設計非常樸素,顏色也和地板的柚木色很接近,大大減少它們的視覺沖擊;靠近器材的壁爐上放著許多幅女友的照片,起到的也是同樣的效果。客廳的另一頭有三個大型AV器材柜,為降低它們和房間的不協調感,燈光處理得很暗,這些設備的尺寸被盡可能地縮小。至于臥室,則干脆沒有安放音響器材,對此他的解釋是,這里是純私密的空間,到時會放一臺最隱蔽的Boss"悠閑生活"系統,目前手上暫時沒有合適的設備。
對細節的關注還表現在裝修的過程之中:為達到隔音的效果,地板下鋪了兩層吸音棉,以減少對鄰居的影響;(買房時特意挑整棟樓最外面的一套,亦是出于隔音的考慮)房間內的窗戶全部改成雙層真空塑鋼窗;室內的房門一律換成50cm的厚度。為讓聲音盡可能少受干擾,所有電源線的正負走向全部一致;布線的幾天,人天天到現場監管,工人連呼吃不消。為了讓所有的設備發出最好的聲音,安放全部的器材用了整整一個半月--定位、調音、測試……力求不留一點遺憾。
以上海之大,相信擁有張先生這樣經濟實力、而又對音響器材著迷的人,應該不在少數。但能將個人這種跡近瘋狂的愛好表現得如此恰如其分,并從中流露出對生活的某種優雅品位,在今天的上海,也許真的很難找到。在這里,錢也許已經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達到今天這樣的境界,這位張先生是用時間作代價的。誰會花10年的時間搜集音響器材,并同時用10年時間向日本的高級音響評論家學習,看他們用怎樣的器材、聽什么樣的音樂、如何布置自己的房間……
還是法國人說的好:品位是一種積累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