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id Audio Giya G2 落地音箱,聽了還想聽的箱子

任誰第一眼見到 Vivid Audio 的 Giya 系列音箱,都定要驚奇:這音箱怎么設計成這樣?我們印象里的音箱,若非平面振膜或號角音箱,多半是搭個方方正正的音箱,有的可能設計一點弧度,有的加上一點仰角,即便有些裝飾有些變化,總不脫這個「可以想見」的型態。但是,Vivid Audio 打從一開始,就要讓你意想不到。

Vivid Audio 最具代表性、也是他們旗下的高階系列 — Giya 系列,正面看去象是水滴,上窄下寬,中下段圓滾飽滿,上方則往后繞出一個圈,象是帶著小丑帽的弄臣,又有幾分從科幻片里跑出來的外星人身段,你要說它的樣子具有卡通的人格,我也很難反駁你。Vivid Audio 的 Giya 系列音箱,讓人一見難忘。

「型隨機能」的教科書級范例
Vivid Audio Giya G2 落地音箱,聽了還想聽的箱子

不過,Giya 系列不是為了造型才做成這個樣子。Vivid Audio 旗下包括 Giya 在內,及另外兩個系列 — Kaya 和 Oval 系列,他們都有著與眾不同的樣子。這些設計,其實都可以被列為「型隨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教科書范例。

全無平行面,弭除繞射可能
Vivid Audio 認為傳統方正的音箱箱體有多個平面并有直角轉角,這些都會造成繞射。因此,他們家音箱設計的第一要務,就是消除這些平行面,讓繞射干擾最小,進而使頻率響應更自然平坦。這就是為什么 Vivid Audio 沒有一對是方正的,甚至沒有一對音箱箱體有平行面的緣故。阿強家庭影院


TTL錐狀窄管負載技術
再來,Giya 系列那頂顯眼的高帽子是怎么一回事?那其實是 Vivid Audio 的獨家聲學技術—錐狀窄管負載(Tapered Tube Load, TTL)。因為音箱單元在工作的時候,不僅會向前發出聲波,他的活塞運動還會產生反向的聲波;向前的波是我們要的,向后的波是不要的,但若沒有處理好,這向后的波還會干擾到單元的運動,進而劣化聲音。因此,Vivid Audio 設計出一個往后逐漸變窄的導管,去吸收、消除單元背波,這樣,單元發聲就不會受到背波的干擾了。Giya 系列頂上那個環狀體,就是中低音單元的 TTL 負載通道。

出自鸚鵡螺設計師Laurence Dickie之手
這么聰明的點子哪里來的?這就要提一點 Vivid Audio 的歷史了。在 John Bowers 離世后,接替執掌 Bowers & Wilkins 的 Robert Trunz,攜手首席研發工程師 Laurence Dickie,設計出令當時市場震驚,至今歷時 30 年的長青款音箱 Nautilus — 鸚鵡螺。隨著 Trunz 移民南非,遇到有意開創品牌的音響經銷商 Philip Guttentag,在有經驗的 Trunz 的協助下,2002 年成立的 Vivid Audio,更找來了 Nautilus 的設計者 Laurence Dickie 助拳。Trunz 和 Dickie 先是共同打造了 Bowers & Wilkins 的 Nautilus, 后再度合作開啟了 Vivid Audio 的篇章。Nautilus 如何影響了后來的每一代 Bowers & Wilkins 音箱,出自 Dickie 之手的 TTL 技術也成為每一款 Vivid Audio 音箱的共同基因。雖然 2002 年才成立的 Vivid Audio 僅有短短 20 年歷史,他們家產品的淵源卻可追溯到 80 到 90 年代 Bowers & Wilkins 的黃金時期。(你知道 Bowers & Wilkins 在 1987 年推出,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甚至為許多音響迷所深愛的 800 Matrix 系列,也是 Laurence Dickie 設計的嗎?)

復合材料制作箱體,剛性高卻重量輕
那這個箱體又是什么做的呢?怎么能做成這樣渾身上下盡是曲線,全無平面?Vivid Audio 認為箱體材質的硬度要高,這樣箱體諧振才會低。為此,他們選用一種可用于船舶和飛機上的復合材料,質量輕但質地卻很堅硬,這讓 Giya 系列的音箱,雖然箱體剛性高,重量卻不會很重。以高度 160 公分的旗艦音箱 Giya G1S 為例,它的重量也不過 80 公斤,高度約 120 公分的次旗艦 Giya G2 則只有 36 公斤。

CDP技術消除金屬高音的金屬味

他們家音箱的單元除了搭載了消除背波的 TTL 技術,還以其他的學問。Laurence Dickie 偏好使用鋁合金振膜,取其質量輕,剛性高。但金屬振膜在盆分裂發生時會有其金屬諧振,造成所謂聽感上的「金屬味」。一般的作法是為之加上阻尼材料以消除金屬諧振,但 Dickie 認為這是妥協的作法,他提出釜底抽薪的作法,就是「不要讓盆分裂發生」。怎么做呢?首先,他在高音振膜邊緣加裝一個碳纖維環,藉此強化高音振膜的剛性。再來,透過有限元素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EA)找到一個象是電力線或蜘蛛網自然下垂時的那個弧度,能讓盆分裂發生的頻率提高一個八度,這樣,盆分裂就更不容易出現了。原廠稱這個用于高音單元振膜的技術為 CDP(Catenary Dome Profile),這讓 Dickie 可以大膽采用鋁合金振膜,卻不會讓人聽到傳統認知上的「金屬味」聲音。

SFM強力磁鐵驅動

他們家單元的磁力系統也有學問。由于 Vivid Audio 音箱單元后面有 TTL 導管,因此,為了配合導管中央必須留有夠大、足以導出背波的孔洞,磁鐵還得做成像甜甜圈的形狀,其體積受到相當的限制。小體積,還要達到足夠的磁通量,Vivid Audio 采用了稱為 Super Flux Magnet(SFM)的強力磁鐵,以型號 D26 的高音單元為例,峰值磁通量為 2.5T,是一般的 25mm 高音單元的兩倍。

多孔設計的HVF音圈套筒

再者,既然他們要提高磁通量,那么磁鐵與音圈之間的間隙就要越窄越好,否則就無法達到所期待的效果?墒钱攩卧ぷ鲿r,音圈在磁鐵的磁隙之間進行高速活塞運動,其間的空氣受到擠壓會形成一種阻尼力道。理想的解決辦法是在音圈套筒上挖孔,Vivid Audio 在音圈套筒上挖出許多孔洞,這些孔洞的面積幾乎占了套筒表面積的一半。結果他們成功地提高磁力系統工作時的諧振點到可聽聞的范圍外,并壓低 Q 值到幾不可測的水平,甚至消除了當空氣通過音圈套筒上的孔洞時所產生的噪音。原廠稱這個技術為 HVF(Highly Vented Former)。

鋁鑄造HAC框架

至于中音、低音單元的框架也有學問。Vivid Audio 指出,單元框架最大的兩個問題,一個是諧振,一個是反射。為解決諧振問題,Vivid 采用鑄鋁框架,本身的剛性夠,而且透過幾何設計,提供穩固支撐。為解決反射的問題,Vivid 盡其所能的減少單元背后框架的反射面,讓框架的支撐架極窄化。以他們家型號 C125 的中低音單元為例,它其框架厚度僅有 3mm 而已,從上方看去,框架僅占了單元振膜范圍內10% 的面積;換言之,單元背后的空氣有 90% 的空間可以往后發送出去。(能量再交由 TTL 技術及箱體阻尼來吸收。)如此一來,就不會有背波反射的問題。原廠稱這個技術為 HAC(Highly Aligned Chassis)。

RCCM背靠背低音與RCP導流反射孔
講完了嗎?還沒有。低音部分還有要提的。先是他們的低音單元,在 Giya 系列上(以及 Kaya 系列的 K90 與 K45)都有稱作 RCCM(Reaction Cancelling Compliant Mount)的低音配置設計,簡單講,就是透過將低音單元背靠背安置,令其作用力相互抵銷,達到消除低音單元帶來的振動問題。Vivid Audio 也透過低音反射式設計,求取更豐厚的低音。他們在 Giya 系列音箱兩側的低音單元旁,設計了一個微笑狀的開口,稱為 RCP(Reaction Cancelling Ports),透過與低音單元一樣的對稱布局,消除箱體對氣流進出帶來氣壓改變的反作用力。

技術含金量高,Giya全系列共享技術

好了,終于說完了。Vivid Audio 的外觀很別致,不太像音箱,更象是某種現代雕塑,再加上顏色多樣可選,很容易給人一種金玉其外的印象,以為它是一株「空心菜」。不,事實并非如此。Vivid Audio 找來的可是設計過傳奇經典音箱的 Laurence Dickie,他不是藝術家,他是工程師。他不是為曲線而曲線,為形狀而形狀,盡說一些風花雪月虛無飄渺的創作理念;他問的是聲音,算的是工程數學,看的是測試結果,講的是科學理由。所以,不是我囉唆,是 Vivid Audio 音箱確實含金量高。

Vivid Audio 的 Giya 系列現有四款,最大的旗艦當然是原廠的成名大作 Giya G1,現在則發展到 G1 Spirit(G1S),可說是第二代,接下來依序是Giya G2、Giya G3、Giya G4,后三者如今則進化到第二代的 Series 2。高度 160 公分的 G1S 還算得上是大型落地音箱,G2 以下就不顯龐然了,當中最小的 Giya G4 才不過 1 米高而已。全系列的樣貌都相同,單元配置也都是 5 單元 4 音路、低音反射式,完全的技術共享,讓整個 Giya 系列都是旗艦,用家僅需根據自己的空間大小,選擇最適合的 Giya 音箱即可。

這次去勝旗試聽的是二當家的 Giya G2 Series 2(后簡稱 Giya G2)。高音是型號為 D26 的 26mm 金屬高音(Vivid Audio 在產品特性列表中僅說是 metal dome,但在技術陳述中卻表示是鋁振膜),負責 3,500Hz 以上的高頻;中音則是一顆型號為 D50 的 50mm 凸盆金屬中音,負責 880Hz 到 3,500Hz 的頻段。一般的中音單元多用錐盆單元,但 Giya 的中音卻是用凸盆中音。而中音與高音單元的前方還加上了灰色圓形開孔的保護罩,可以提供單元最妥善的保護。朝前發聲的還有一個型號為 C125s 的 125mm 合金振膜中低音,用來銜接 880Hz 以下到 220Hz 的中低音域。至于位于兩側的低音單元,則是型號為 C175 的 175mm 金屬振膜低音,負責 220Hz 以下的低音域再生。有意思的是 Giya 系列音箱的音箱線端子位于音箱底部,從背后看去,弧面曲線完整性仍高。
Esoteric Grandioso與darTZeel伺候
為了展現 Giya G2 的本事,勝旗擺出了豪華的陣勢,訊源是堪稱當今最好的 CD/SACD 訊源組合的 Esoteric Grandioso P1X 轉盤及 Grandioso D1X 左右聲道分離式解碼器,外加一臺旗艦時脈產生器Grandioso G1X;這個組合足以和任何當前市場上的頂級訊源相提并論。放大器方面,則是配上 darTZeel 新推出的 CTH-8550 MK2。

darTZeel CTH-8550 MK2改款三亮點

CTH-8550 是我非常喜歡的一臺合并放大器,它豐潤、飽滿、干凈、利落、清晰且自然的聲音,加上強悍的驅動力,讓我試聽后歷時多年仍難以忘懷。不諱言,CTH-8550 一直是我心中的參考功放,意思是:若是 Hi End 功放,它需有 CTH-8550 的水平;若前后級組合上百萬,它們當有不亞于 CTH-8550 的表現。如今,darTZeel 推出了 MK2。改在哪里呢?從外面看還真看不出來,機器長得一模一樣,完全沒變。不過,CTH-8550 MK2 與前代相比,至少有三處重要改變:第一,機箱改成 2.5mm 厚的鋁合金機身,比先前的鋼板機箱的抗電磁波能力更好。第二,內建的 MC 放大線路增加了 6dB 的余裕,面對低輸出唱頭時的適應力更高。第三,原廠重新設計了電源供應,使整體噪訊更低,進而讓背景更黑、訊息量更豐富。這次藉試聽 Vivid Giya G2 之機,順道品嘗一番 CTH-8550 MK2 的鮮美。阿強家庭影院

奇了:金屬振膜單元,卻沒有金屬味

在這樣豪華的陣容的支持下,再加上 Giya G2 自身達 169 萬的高貴身價,其表現又豈能教人失望?(我不是看價錢說話,但多少有一點因為 CTH-8550 MK2 而心理上加分—我懷疑有哪對音箱配 darTZeel CTH-8550 會不好聽的?)整體而言,Giya G2 的聲音兼具了理性和感性,它具有清晰而豐富的細節,極高水平的定位感與音像的輪廓勾勒表現,音場展開自然而且沒有拘束,音色自然且帶一點點溫暖。尤其是最后這一項,讓人百思不解:怎么用上全金屬振膜的音箱,可以這樣沒有躁感,沒有金屬味,而且還帶著溫暖與極佳的厚度?

或許這個問題的答案,一部分和其低音表現有關。Giya G2 的背靠背雙低音設計,讓它的低音聽起來又飽滿又豐潤,如果你喜歡低音厚重一點的,Giya G2 的表現應該會對你的胃口。不過,他的低音雖然豐滿,卻不是扎實強悍,顆粒分明的。朝兩側發聲的低音,能夠推動足夠的空氣量,帶來飽滿的低音聲能,手法卻是柔和的,并非直接強擊的。飽滿豐富的低音,更可向上以八度泛音方式影響中、高頻的表現;蛟S,這就是我心中疑惑的解答。固然原廠有 CDP、TTL 等技術,但我無法透過聆聽音樂來建立起技術和聽感表現之間的因果關系,只能告訴我所聽見的:Giya G2 的聲音是討喜的,是容易欣賞的,是不帶壓力的,是容易讓人親近的。

管弦樂動態變化掌握精準
剛到勝旗試聽室時,里頭正輕聲放著 Herbert von Karajan 指揮柏林愛樂演奏理查史特勞斯的「阿爾卑斯交響曲」,是 Esoteric 出的 SACD 版本。這首曲子絕對是音響系統的大考片,音樂動態變化劇烈,在頭尾的夜暮樂段,音量極輕,到了山頂時又得顯出光輝燦爛,遇到暴風雨則又成了激烈狂暴的樣子。好,我就來聽它一回。經這一試,我慶幸沒錯過這首曲子。
Giya G2 個頭不大,箱體容積有限,充其量只能算是中型落地音箱,但它發揮了高超的細節描繪能力,梳理出清晰的舞臺畫面。各聲部此起彼落的合奏,以及理查史特勞斯所營造出來的復雜對位,都解析地清清楚楚。序奏里低音管和弦樂器輕柔地奏出夜暮動機,隨著旭日東升,山景漸顯,由銅管吹出的山的動機蠢蠢欲動。這一整段音樂,都在看音響系統如何處理微動態,Giya G2在這方面顯然是高手,低音量下的解析力出色,把那些斑斑細節都交代的明明白白。

到了日出樂段,太陽動機光輝燦爛,熱烈激昂。從一開頭到這里,才短短 3、4 分鐘,音樂動態變化幅度驚人。這時,Giya G2 把銅管的激昂表現得十分到位,會不會刺激?會不會尖銳?會,但那不是 Giya G2 的問題,那是音樂本身就是這樣。你看日出不是也要戴上深色墨鏡嗎?這里作曲家和指揮家要制造出來的就是那耀眼的日光,光輝烈烈。

大音壓下場面依舊穩定,畫面層次清晰

可音樂一轉,進入登山樂段,低音弦樂賣力奏出登山動機,弦樂聲綿密厚實,哪個人爬山可以輕松的?這樂段連續發展后,銅管吹出峭壁動機,后方還有狩獵號角吹響,唉呀,好一幅森林的景致。勝旗這試聽室空間不小,可以容納相當的聲音能量,我音量開的大,CTH-8550 MK2 被我轉到 -9dB。(代理商跟我說他們自己測試時,大概開到 -10dB 左右,音樂的訊息就什么都清楚了;這與我的經驗相仿。)不過這里沒有太多軟質吸音的布置,僅有地上的長毛大地毯,或者是皮沙發一張而已。但我卻在這樣的音量下,始終未見刺耳噪音。或許勝旗空間不錯,但我更認為 Dickie 在 Giya 系列音箱上下的功夫,確實奏效。

登至山頂,那恢弘龐然的氣勢儼然顯現于前。長號領軍以莊嚴肅穆的腔調奏出太陽動機,弦樂更添上了遼闊景致在燦爛陽光的照射下所展現的使人動魄震撼的美麗。Giya G2 讓悲歌樂段里的雙簧管聲線清晰且定位明確,那個輪廓與形體實在杰出。只聞弦樂與木管交相輪奏,低音弦樂慢慢涌現,音樂從悲涼轉而使人憂懼。隨后,音樂在小提琴的長音下,木管時而奏出短小的圓滑音,那是暴風雨前的寧靜。鼓聲預示了遠方的雷鳴,接著是狂風暴雨的來襲。風鳴器刷動,轉出了詭異的風聲,樂團強而有力地奏出狂野的合奏,打擊樂在后幫襯,把這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場景描繪地甚是生動逼真。

兼有理性與感性的聲音

Giya G2 在表現大編制管弦樂時,所能給予的動態和規模感比你想象的都大。再以 John Williams in Vienna 這張專輯為例,在電影「虎克船長」的「Flight to the Neverland」一曲當中,簡單的主題,在老大師的巧手編織下,一波又一波,一層又一層,每一輪出現都有變化,讓人目不暇給;John Williams 盡其所能地把整個樂團都用上了。弦樂的織體綿密,小提琴則細致清麗光澤耀人,打擊樂熱鬧紛陳,鼓聲力足而顆粒飽滿,木管點綴出色彩層次。Giya G2 清晰的畫面感,把曲中諸般表情都說得生動熱烈,而且還能層次井然,音色質地真切溫暖,不吵不躁;這就是我前面所說說,Giya G2「兼有理性和感性」。

高音有厚度且延伸充足
在「第三類接觸」的節錄曲中,這首經過重新編曲的演奏會版本,前段是外星人來訪和 UFO 母船降臨的主題,音樂前衛而現代,維也納愛樂的合奏能力超絕,Giya G2 以清晰透明的畫面,把這段音樂的精彩耙梳得清清楚楚。開頭的小提琴尖冷的聲音,引導出科幻的氣氛,低音弦樂涌出,音樂從極微弱漸次高張,乃至聲能炸裂。至此,我要夸一下 Giya G2 的低音域表現,它把低音號、低音弦樂的線條書寫得好清楚,那是有厚度又有線條的低音。短笛的呼嘯尖銳卻不致刺耳,保有短笛的聲音本質,也呈現了樂曲所欲營造的氣氛。我又要夸了,這里要夸的是它的高音,那是有厚度的高音,延伸很充足,光澤與色彩都豐富,但是那是有厚度的聲音,是不刮耳教人難耐的。隨后導入一段道別的主題,那是浪漫而柔美的弦樂,John Williams 這時又化身成了后期浪漫巨匠,那是一種出自理查史特勞斯、華格納的腔調。音樂一層一層推涌而上,弦樂的織體密度甚是綿密,銅管吹出五個音符的動機,把音樂帶往高潮。好精彩啊,John Williams 太厲害了,寫這么好的音樂;維也納愛樂太厲害了,演奏的這么完美;Vivid Giya G2 太厲害了,把這段音樂重播的這么引人入勝。阿強家庭影院
低音豐富卻寬松,包圍感更甚于沖擊感
至于「紫屋魔戀」的主題樂,經過 John Williams 的改編,由獨奏小提琴負責主線發展,在這場音樂會里,擔任獨奏的是 Anne-Sophie Mutter,這是她在「Across the Stars」專輯后再次與老大師合作。主奏的小提琴強悍而充滿表現力,時而顯出吉普賽風情,時而又操持著普羅高非夫的腔調。琴音扎實,飽滿中還見凝聚,聲線清楚明朗,即便奏至高把位,仍維持著理想的厚度,不見刺激生硬。大鼓落下時富有重量,聽感上則顯寬松更甚于沖擊感,讓鼓聲好似空氣一般從前方慢慢席卷過來,這種特質很適合表現古典音樂中的鼓聲。
鋼琴琴音飽滿扎實,還帶微微溫暖與甜潤
Vivid Giya G2 放起鋼琴來也著實好聽。以 Martha Argerich 在 2006 年的盧加諾音樂節現場,演出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為例。這首曲子名為鋼琴協奏曲,實為為鋼琴、小號與弦樂團所作的協奏曲。鋼琴在簡短的琶音導奏后,開門見山地奏出引子,先是一段詼諧的下行,然后就是浪漫的旋律。在經過弦樂的反復后,鋼琴以戲謔的姿態再現,這才把第一樂章的精神給說了出來。鋼琴琴音扎實飽滿,帶著微微的溫暖和甜潤,那可真是好聽的鋼琴。低音和弦壓下時,重量十足,琴音往高音探索時,敲出堅實的音粒且聲韻燦爛。別以為 Giya G2 用的是金屬振膜單元,就一定有「金屬味」,它發出的聲音非但不顯金屬味,甚至還帶著溫暖厚實的質感。

第二樂章速度慢了下來,先是弦樂奏出抒情而浪漫的歌調,小提琴在高音域走著,低音弦樂輕柔和聲。這時,小提琴顯出一派絲滑細致的氣質,而低音弦樂則顯出厚實的聲音;Giya G2 把兩聲部的聲線勾勒的清楚明白。接著琴音以優雅而沉穩的姿態步入,當音樂拔到高點后,隨即一段墮入深處的低音和弦。Giya G2 不追求超越體積的低音表現,而是盡力做好本分,這段左手的和弦聽起來重量、深沉都夠,而其清楚解析出來的琴弦振動質感,則把我們帶往了鋼琴面前。至于這里的弦樂,其織體真是綿密扎實,小號的音色則是溫暖燦爛中帶著水潤質感,隨著音樂而展現出不同的性格。言至于此,我不禁想問:雖然 Giya G2 的用家,拿來搭配的放大器肯定不俗,但若不是 darTZeel CTH-8550 MK2,還能不能這般從容,這般豐富,這般甜潤,這般細致呢?或許是,但肯定會是不同的風貌。
聽得清楚的聲音紋理,歌手形貌活生立體
表現人聲也是 Giya G2 的一大強項。它具有良好的解析,能夠把人聲演唱的諸般細節清楚地表現出來,卻又不光是給你許多唇齒音、口水聲,而是以一種鮮活的手法把歌唱給演活給你看。聽 Diana Krall 的 Love Scenes 專輯,當中的低音提琴撥奏顆粒飽滿,質地柔韌偏于軟調,Diana Krall 的歌聲凝聚有形,而且活生感很好。Giya G2 勾勒聲音的線條與形體輪廓的能力是很高明的,在聽管弦樂時,可從其表現獨奏木管時的表現得知其線條描繪的能耐,到了人聲專輯,更顯出這本領的過人之處。Diana Krall 的聲腔變化,當她讓聲音在喉頭打轉時,唱腔重在唇齒部位,較少的體腔共鳴時,那聲音的紋理細節聽起來好生清楚。充足的訊息建構出來豐富的細節,結果就組織出一個鮮活立體、有血有肉的歌手形貌。你喜歡聽這樣的人聲嗎?Vivid Giya G2 你得聽聽看。

歌手的情緒與特質表現得鮮活真切
在播放流行、搖滾之類的音樂時,Vivid Giya G2的表現能帶給你熱力四射的演出,強壯飽滿的節奏和奔放多彩的電吉他,都是讓人high起來的要素。以「A Star Is Born」的電影原聲帶為例,Vivid Giya G2 把 Bradley Cooper 所唱的「Black Eyes」當中,那狂放不羈的氣質都表現出來了。鼓聲壯碩飽滿,鈸聲清澈響亮,Bradley Cooper 壓抑而略帶砂質的唱腔,在力量貫出的歌唱下散布著濃烈情緒。至于 Lady Gaga 演唱的「La Vie en rose」,這首香頌被她唱的強悍而堅毅,活像百老匯音樂劇。唱到高亢處,聲音能量充足,在 Giya G2 的重播下,那扎扎實實的聲腔,足能觸動人心底深處。「Out of Time」里面的鼓棒敲擊打得響亮清脆,我原本預期金屬振膜單元的 Giya G2 可以發出更脆亮的聲音,結果它卻給了更粒粒分明的聲響。聽那個張狂的電吉他,配上渾厚沉重的鼓聲,那個藍調的魂魄在燃燒,燒得周圍都熱起來了。

還有一個讓人意外的是口白片段的表現。這張原聲帶把劇中對白也節錄進來,讓人邊聽歌曲邊回顧電影情境。Giya G2 把那些口白鮮活地重現出來,嗓音既有厚度又有肉感,而且音像立體清晰不松散。這只是兩聲道音箱,而口白的結像卻清楚的象是有中置音箱一樣。如果你家客廳擺一對 Giya G2,不裝劇院也沒關系,追劇看戲時,Giya G2 足能把故事說得更清楚,更有身歷其境的感染力。
它有種魅力,讓你還想聽更多......
很多人看到 Vivid Audio Giya 系列音箱,總是把焦點停留在它們特殊的外觀上。但就像我前面所講的,Laurence Dickie 是基于種種聲學上的理由,才設計出這樣的 Giya 系列。所以,收起那些先入為主的判斷,別以貌取人,一切評判都請先聽過再說。無論先前在音響展里聽過多少次 Giya 系列,在勝旗試聽室待了一個下午,我才敢說,稍微認識了這對 Vivid Audio 次旗艦款的 Giya G2。如果可以,我還想聽更多,想聽它播放馬勒交響曲,聽它播放魏多的管風琴交響曲,聽它播放威爾第的阿依達,聽它 ......。

器材規格
Vivid Audio Giya G2 Series 2
型式:4 音路 5 單元低音反射式落地音箱
單元:高音 26 mm 金屬振膜高音(D26)、中音50 mm金屬振膜(D50)、中低音 125 mm(C125S)、低音 175 mm低音(C135)x2
靈敏度:89 dB(@ 2.83 V/ 1m)
阻抗:6 歐姆(最低 4 歐姆)
頻率響應:33 – 33,000Hz(- 2dB)
分頻點:220、880、3500
最大承受功率:800 W
尺寸:1161 x 341 x 578 mm (HxWxD)
重量:36 kg

weixin

阿強家庭影院導購/產品/方案/評測/案例

多年家庭影院設計與裝修施工經驗、百多家真實案例展示

立即撥打132 4190 2523(同微信號)或者關注公眾號:hdkong

阿強抖音碼